返回首页

“创造未来:社区法律赋能诊所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时间:2013-04-07 15:58:00来源:PIDLI 作者:PIDLI 点击:
秦淮河畔,玄武湖边,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这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时节,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和东南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的创造未来:社区法律赋能诊所建设研讨会于2013年3月29、30日在南京成功召开。
    秦淮河畔,玄武湖边,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这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时节,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和东南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的“创造未来:社区法律赋能诊所建设研讨会”于2013年3月29、30日在南京成功召开。
  
  法律诊所的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接触、介入现实的法律案件,认识生活中的法,真正掌握法律知识,锻炼法律实务技能,并通过为社会弱者提供法律援助,践行社会正义原则,培养未来法律人的公益情怀。自2010年以来,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公益法中心”)在诊所教育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引入了基于权利视角的法律赋能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接受法律服务的弱势群体不再被视为被动的受援助者,他们有权利也应有能力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该中心鼓励诊所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同时关注那些帮助弱势群体实现权利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诊所学生与社区成员、基层法律工作者一起工作,通过这一过程达到学生和当事人能力的共同提升。在过去两年中,公益法中心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支持四所法学院校开设关注不同群体权利、形式多样的社区法律赋能诊所课程。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数位资深的诊所法律教育专家和关注不同群体权利的学者,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和开发可行的社区法律赋能诊所课程方案,并建立一个社区法律赋能诊所的合作和支持网络。
  
  会上,中国诊所教育项目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汪世荣教授对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现状和趋势作了高屋建瓴的介绍。他提出,为了实现有效的法学实践教育,诊所教师需要进行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关注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特别是事实调查能力的培养;注重法学教育研究,使学术得以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的滕宏庆副教授以“诊所法律课程的体系化和规范化”为题作了发言,为各合作院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框架。
  
  社区法律赋能诊所由传统诊所发展而来,是诊所法律教育理念的一次创新。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周佑勇教授和公益法中心主任张万洪副教授指出法律赋能就是要使法律诊所服务的群体“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对于诊所学生来说,他们所要做的则是“更进一步”,在为社区成员提供法律服务时多给他们讲讲法律知识,提升后者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社区法律赋能诊所合作院校东南大学法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和三峡大学分别陈述了各自的诊所实施计划。参会者集思广益,对各院校的实施计划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同时针对各院校关注的不同议题,研讨会还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长唐鸣教授、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王雪梅副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的孔繁华教授、上海社科院的陈亚亚助理研究员和三峡大学法学院的张中植老师分别就农民、儿童、老年人、妇女和三峡库区移民权利保护问题作了介绍。公益法中心也分享了武汉大学法学院开展社区法律赋能诊所的经验,并与大家共同探讨了诊所课程的评估等重要议题。
  
  本次研讨会日程紧凑,讨论高效,成果丰硕。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借由这个平台,社区法律赋能诊所的网络能够进一步扩大,为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多样性发展作出贡献。
  
------分隔线----------------------------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