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兴的联合国法律赋能框架

时间:2012-07-19 13:00:00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程骞 点击:
法律赋能(Legal Empowerment)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法律概念。虽然关于其定义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大致而言,都是强调通过法律,尤其是让弱势群体学会自己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摆脱贫穷,获得发展。

  法律赋能(Legal Empowerment)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法律概念。虽然关于其定义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大致而言,都是强调通过法律,尤其是让弱势群体学会自己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摆脱贫穷,获得发展。比如我国长期开展的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其实都是法律赋能的形式,只是由于缺少法律赋能的理论指导,在实效上或存在局限。

  联合国顺应时代趋势设立了对穷人法律赋能委员会,并通过报告《让法律为每一个人服务》,表述了其对法律赋能的理解,勾画了联合国的法律赋能框架。对这一框架的梳理,必将为我国方兴未艾的法律赋能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
  根据委员会报告,法律赋能“是一个系统改革的进程,穷人和被排斥者依此可以利用法律、法制和法律服务来保护、推进他们作为公民和经济行为人的权利”,“是使穷人受到保护并运用法律来推动其在国家和市场中的权利和权益的过程。它包括穷人实现其全部权利、通过公众支持、自身努力以及支持者和更广泛的网络来获取机会。”
  穷人是法律赋能的对象和重要主体。法律赋能是特别针对贫弱者的,法律赋能所采用的工具、路径,所涉及的议程,所包含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标,都要紧扣穷人的需求和特点来设计。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穷人作为法律赋能主体的身份。因为法律赋能的过程在本质上应该是穷人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学会运用这些权利,从而使权利获得实效。
  法律是法律赋能的基本工具。法律赋能实为穷人通过利用法律,来保护和促进自己的权利与利益,进而获取发展的机会。其包含的方面有:穷人能够通过立法确认和声张权利,利用执法来帮助行使和实现权利,利用司法保护和救济权利。
  权利是法律赋能的立足点与切入点。在法律赋能的各个环节,权利都是其赖以开展的根本所在。法律赋能的开端在于穷人唤醒自身的权利意识,获得行使权利的能力,继而推动对权利的保护。通过权利,穷人能够得到发展的机会,享有稳定、公平、实现全面发展的制度和社会环境,从而使法律赋能“实现拓宽所有人的保护范围和机遇”的终极目标。可见,虽然法律赋能是赋予“权能”(power),但其整个框架却是在权利这块基石上构建起来并得以发展的。
  委员会认为,法律赋能有两个条件,分别是身份和话语权。穷人需要获得官方认可的身份。只有获得公民身份和法律地位,穷人才能有效行使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只有作为资产所有人、劳动者、经营人的法律地位获得承认和保护,穷人才能享受财产权、劳动权、商业权,而这些权利恰对法律赋能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如果穷人没有话语权,其将无法参与法律赋能的设计、开展和评估,法律赋能难免会偏离穷人的需求。而在保障和增强穷人的话语权上,我们不仅要通过教育和信息的提供,使穷人具有参与法律赋能的意识、知识和能力,还要通过制度和组织的建设(革新),使穷人拥有组织资源和制度渠道来凝聚和表达意见,并使自己的意见得到执行。
  委员会还提出了法律赋能的四大支柱,即获得诉诸公正司法和法治的权利、财产权、劳动权和商业权。公正司法和法治是法律赋能的首要支柱,因为它是其他权利的保障。法谚有云,“无救济即无权利”。若穷人的权利得不到公正司法的保护,即使法典规定再多的权利也无济于事,法律赋权也形同虚设。
  财产权是法律赋能的另一支柱。财产权往往被看作是和生命权、自由权并列的最基本的人权,因其为人类提供了尊严和自由的保证。若财产权得不到保护,穷人就难以利用资产脱离贫困,其发展所获得的资产也难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良好的财产制度应使穷人的资产得到官方承认和平等对待,受到妥善保护而不被任意侵夺,得以自由流通而参与市场。
  法律赋能的第三个支柱是劳动权。这是因为,大部分穷人通过非正规经济从事不安全、低酬劳的工作而维持生计,而且,由于劳动关系不明确,他们无法从劳动法和劳资谈判机制中获益,遭受各种恶劣工作环境和不稳定的因素,难以享受国家与雇主应提供的社会与劳动保障。
  商业权是法律赋能的最后一个支柱。商业权并非一项新的人权,而是与个体和群体参与经济活动及市场交易相关的权利总称。它源于公民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和社会权利。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经济占其国民经济主体地位,而大多数贫穷的企业经营着非正规经营,商业权主要关注于消除穷人所面临的经济机遇上不必要的障碍与限制,对其商业投资、经营和收益相关的权利与利益予以平等保护。这四大支柱相辅相成,通过四者间的协同作用,法律赋能始得实现。
  法律赋能是权利的一个新维度。它在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实现社会的共同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潜力。联合国的法律赋能框架为推进法律赋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为将法律赋能纳入国际社会和国家议程提供了可靠的路线图。笔者期待,这一框架能给全球未受法治保护的贫弱人群带来福音,也希望中国能在丰富和发展法律赋能的理论与实践上作出更大贡献。
------分隔线----------------------------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